科学家发现损伤DNA分配之谜
《分子细胞》网上发表了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教授应宋敏、沈华豪的成果。他们发现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的非随机分布现象,伴随着明显的DNA损伤修复反应。ATR/CHK1信号通路在受损染色体的非随机分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生物以这种方式‘保存物种’是非常聪明的”。
相关研究为阐明肿瘤发生机制和精确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应宋敏认为,这项研究最重要的是为大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自然界的生命非常聪明。一旦细胞受损,首先要修复。如果没有修复好,就会出现最后一道防线,那就是通过非随机分离的方式隔离受损的部分,保证整个群体的利益最大化。”这也是课题组七年来孜孜不倦探索的原因。
大约半个世纪前,科学家们发现了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非随机分布的可能性,但其背后的相关机制和可能的驱动因素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和解释。
2013年,应在带领本科生做创新实验时,意外地观察到一对外表相似,内心不同的“孪生”细胞,这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细胞分裂不对称分布现象。
通过免疫荧光染色,他们发现这对曾经被称为“新”细胞和“旧”细胞的双胞胎有一个大谜团。“旧”细胞遗传的母细胞染色体DNA是完整的,而“新”细胞中的许多染色体DNA是受损的。“表面上是新旧之分,本质上是受损和未受损染色体的分布。”嬴宋敏说:
“正是因为这种隔离,好的后代细胞才能进一步发育增殖,坏的后代才被淘汰。”应玉民说,在干细胞发育过程中,分离的受损细胞的分配可能在保证生命种子的长期存活方面也起着关键作用。“这涉及到一个非常基本的生物现象,它与细胞在进化过程中会如何完好无损有关。遗传信息保留在后代细胞中。”
在DNA复制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情况。DNA末端的端粒特别难复制,一旦复制不好就会受损。这种复制障碍被称为复制压力。
在正常细胞中,非随机分布相当于为生命的繁衍构筑了最后一道防线,保证了完整的染色体信息代代相传。在肿瘤细胞中,非随机分布可能对肿瘤生长起积极作用。如果能掌握非随机分布的机制,就能更深入地了解肿瘤快速增殖和耐药的原因,为精确的肿瘤治疗提供潜在的靶向方案。文章评论专家表示,这项工作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之后各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跟踪验证,进一步深入研究。